close

微偏鄉這個詞,大概很少人會這麼用。

 

近年來偏鄉教育一直被大家大力的討論,

無論師資抑或是教育資源都在在顯示出城鄉差距,

進而影響到升學的、生活的、不公平的問題上。

 

政府與民間團體近年來持續努力要改善這個問題,

於是有力有想法有資源的人,開始進駐偏鄉,

有一批很熱血、很有義氣跟才氣的老師進到裡面,

算是稍稍在挽救偏鄉教育的問題上有了一線希望。

 

但為什麼社會問題沒有因此改善?

仍然有很多低收、家庭失能、隔代教養的孩子在社會上"走跳"

 

很大的問題出在"微偏鄉"的學校孩子,

那個不山不市的界線,

讓很多教育學者、觀察家都忽略掉了。

 

我們只看到了兩個極端的差異,

拼命地要讓天秤兩端趨於平衡,

市區孩子有資源,偏鄉孩子有在地化跟一技之長(音樂、藝術...)

 

那不山不市的孩子呢?

資源在哪? 學習在哪?

雖不像偏鄉如此困苦,基本資源也還算可以,

卻無法上到市區,也不能有大量的外界資源學一技之長,

他們被放逐,被遺忘。

 

回顧現今社會問題發生的家庭,不難整理出

父母忙於微薄薪資的工作,然後隔代教養,大部分都在外結交虎群狗黨。

要不就是父母完全忙於衝刺事業,有錢花就可以的孩子。

 

夾在社會中間,

反正怎麼念書也不可能考贏市區學校,

要比山上原住民小朋友技能又比不過,

這樣的想法產生的時候,才是最可怕的問題。

 

強烈建議

台灣應該做同心圓的區分,

層級再細緻一點,

不能只做天秤兩端的教育救援,

 

不然這群真正被遺忘的孩子,沒有正向挹注社會的一天。

 

http://www.nextmag.com.tw/magazine/people/20151217/31341679

分享不山不市孩子的哀愁↑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偏鄉教育 資源 社會問題
    全站熱搜

    張毛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